乐发彩票营收持续高速成长,存货同比大幅增长。由于公司多款半导体设备新产品取得突破,工艺覆盖度及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推动公司营收持续高速成长。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成本费用率稳定下降,公司2024年实现毛利率为42.85%,同比提升1.75%,25Q1毛利率为43.02%,同比下降0.38%,环比提升3.10%;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率为19.08%,同比提升0.82%,25Q1净利率为19.10%,同比提升0.01%,环比提升6.09%。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53.72亿元,同比增长21.8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8.00%。25Q1末公司存货为252.11亿元,同比增长40.86%,较24年底增长7.38%,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
半导体设备不断扩大工艺覆盖度,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公司半导体设备主要产品包括刻蚀、薄膜沉积、热处理、湿法、离子注入等核心工艺设备,在刻蚀设备领域,公司已形成ICP、CCP、Bevel刻蚀设备、高选择性刻蚀设备和干法去胶设备的全系列产品布局,2024年公司刻蚀设备收入超80亿元;在薄膜沉积设备领域,公司已形成PVD、CVD、ALD、EPI和ECP设备的全系列布局,2024年公司薄膜沉积设备收入超100亿元;在热处理设备领域,公司已形成立式炉和快速热处理设备的全系列布局,2024年公司热处理设备收入超20亿元;在湿法设备领域,公司已形成单片设备和槽式设备的全面布局,2024年公司湿法设备收入超10亿元;2025年3月,公司正式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公司建立半导体设备平台,并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公司CCP等离子体刻蚀设备、ALD设备、高端单片清洗机等多款新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工艺覆盖度显著增长,同时成熟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并购芯源微扩大平台化布局优势,协同效应凸显。2025年4月22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3月10日拟协议受让先进制造持有的1906.49万股芯源微股份,于2025年3月31日拟协议受让中科天盛持有的1689.98万股芯源微股份,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则同意上述收购行为。本次协议受让完成后,公司将持有芯源微17.9%的股权,并成为芯源微第一大股东。芯源微主要产品覆盖涂胶显影机、清洗设备、键合设备等,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提供量产型前道涂胶显影机的厂商;北方华创并购芯源微,产品互补、客户协同,将进一步扩大平台化布局优势,协同效应凸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平台型半导体设备领先企业,多款新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工艺覆盖度及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并购芯源微进一步扩大平台化布局优势,协同效应凸显,有望充分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浪潮,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营收为388.84/491.50/614.40亿元,25-27年归母净利润为75.82/98.75/122.89亿元,对应的EPS为14.19/18.49/23.01元,对应PE为32.01/24.58/19.7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周期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国产替代不及预期风险,国际贸易冲突加剧风险。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22.62亿元,同比增加3.01%,归母净利润51.55亿元,同比增加6.8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6.68亿元,同比增加6.73%。2025Q1营业收入28.58亿元,同比增加4.70%,归母净利润11.35亿元,同比增加9.1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88亿元,同比增加4.56%。
楼宇媒体稳步增长,日用消费品客户贡献较大。分媒体来看,公司楼宇媒体稳步增长,营业收入115.49亿元,同比增加3.87%,毛利率66.10%,同比提升0.24pct;影院媒体营业收入6.89亿元,同比减少10.43%,可能受2024年电影市场整体需求不振拖累,但同时影院媒体业务的成本同比减少30.08%,带动影院媒体毛利率同比提升8.47pct至69.87%,预计媒体租金成本有较大程度的减少。而公司整体租金成本相比2023年提升5.49%,主要是由于LCD及智能屏点位数量增加所致。综合来看,公司毛利率66.26%,同比提升0.78pct,净利率41.36%,同比提升1.04pct,均处于近几年来较高的水平。在客户层面。日用消费品行业的客户营业收入75.91亿元(楼宇+影院),同比增加13.40%,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1.90%,来自互联网、房产家居等其他行业客户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加快三线城市布局,出海范围扩大。从点位结构变化来看,公司电梯电视媒体数量有明显增长,其中三线%;而电梯海报数量则有所减少。此外,公司在境外的媒体点位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截至2025Q1末,境外电梯电视媒体数量15.0万台,电梯海报数量2.6万台,相比2023年末分别增加了10.3%和62.5%,覆盖地区包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收购新潮传媒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4月1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先进的方式收购新潮传媒100%的股权,交易对价约83亿元。根据公司交易预案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新潮传媒在约200个城市运营了约74万部智能屏,其中64万个智能屏投放于4.5万个住宅小区。2022、2023、2024年1-9月新潮传媒净利润分别为-4.69亿元、-2.79亿元和-509.85万元,亏损幅度持续收窄。通过收购新潮传媒,一方面能够将公司的媒体资源覆盖密度以及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线下品牌营销的覆盖范围,拓宽覆盖场景;另一方面双方可在多个方面实现业务协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并降低服务成本,助推公司在户外广告领域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
维持高比例分红。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2.30元,预计派发现金红利33.22亿元,加上2024年半年度现金分红14.44亿元,2024年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7.66亿元,占全年归母净利润的92.45%。以4月29日为基准,股息率约4.67%。此外公司也拟定了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
投资建议:公司经营具备较强韧性,业绩增长稳健。国家提振经济与消费的政策有望推动国内消费品市场增长,基于公司目前的客户结构来看,有望随政策进一步受益。若成功收购新潮传媒,公司能够一定程度避免恶性竞争,提升获客能力以及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公司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考虑目前收购交易涉及较多环节未完成,暂不考虑交易对公司盈利预测的影响。预计2025-2027年公司EPS为0.38元、0.40元、0.41元,对应PE为18.45倍、17.82倍、17.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变化影响广告投放需求;广告投放媒体变化;应收账款回款风险;收购交易发生重大变化
(1)2024年食品板块收入同比-14.5%,主因2024Q4餐饮需求突然下降;其中预制菜收入16.9亿元,同比基本-15.0%;毛利率9.41%,同比-0.31pct,2024Q4餐饮客户促销降价传导至上游导致毛利率下降。(2)2024年屠宰收入同比-6.7%,屠宰量501.89万头,同比-22.01%,主因鲜品需求一般,冻品控制库存;头均屠宰收入1791元,同比+19.7%;毛利率同比+4.5pct,主因猪肉价格有所上涨带动;(3)2024年养殖出栏量38.24万头,同比-41.2%,公司淘汰低效率猪厂,养生猪改善结构提升毛利。(4)2025Q1公司屠宰业务与预制菜业务相对平稳。
(1)2024年归母净利率同比+11.7pct,转亏为盈。其中毛利率同比+5.56pct,主因猪肉价格上涨带动,销售、管理、研发、财务同比-0.2、+0.11、+0.00、0.20pct,费用率平稳略升。(2)2025Q1归母净利率同比-1.03pct,其中毛利率同比-1.21pct,主因猪价回落、餐饮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公司努力控费,费用率水平稳中有升。
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流持续改善,短期各业务虽有波动,但呈现改善势头。公司将继续以提升效率、改善结构为方向,控制养殖板块规模、调整结构,屠宰业务控制冻品水平、提升效率;预制菜仍作为重中之重,扩客户、扩品类。
近日,科大讯飞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营收233.43亿元,同增18.79%;归母净利5.60亿元,同减14.78%;扣非归母净利1.88亿元,同增59.36%。公司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坚持核心技术底座自主可控,有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获得领先优势。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费用控制能力增强,现金流明显好转。2025Q1公司营收46.58亿元,同增27.74%;归母净利-1.93亿元,亏损规模同减35.68%。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42.63%,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率为2.40%,同减0.95pct;期间费用率为40.98%,同减2.03pct。2025Q1公司毛利率为40.18%,同增2.12pct;期间费用率为48.68%,同减6.76pct。经营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13.40%;2025Q1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为-7.12亿元,净流出规模同比缩减48.54%。2024年及2025Q1公司费用控制能力增强、现金流表现明显好转。
公司继续加码大模型研发,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公司业绩。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有所下降,主要系:1)新增研发投入7.4亿元,研发费用较上期增加4.1亿元;2)2024年计提坏账减值损失10.14亿元,计提的坏账准备较上年增加2.77亿元;3)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在2023年取得的投资收益较大,2024年投资收益同比减少1.12亿元。此外,2024年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1.02亿元,其他收益同比减少0.54亿元。
讯飞星火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讯飞星火大模型是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训练的全民开放大模型,2024年实现多个版本升级迭代。2025年1月15日,讯飞星火V4.0Turbo底座再次升级,并发布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耗费算力更少,并率先实现了实际场景落地。4月20日,X1模型实现重大升级,在原来数学任务行业领先的基础上,推理、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等通用任务效果对标OpenAI o1和DeepSeek R1。根据智能超参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2024年全年科大讯飞大模型项目中标金额和中标数量均位列第一。
智慧汽车收入继续高速增长,与国内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公司智慧汽车业务营收9.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16%。10月24日公司首发汽车端侧星火大模型,响应速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与奇瑞、广汽等主流车企的多款车型达成深度合作与应用,陆续进入交付量产阶段。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NOA、记忆泊车等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产品也已在国内主流车厂进行了量产适配。2024年公司智能汽车业务新增前装智能化产品出货超900万套,再创新高,累计出货量超6,300万套;年度在线万。
“飞星二号”将持续引领国产大模型底座发展。在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公司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坚持核心技术底座自主可控,算法、算力、数据等要素自主可控的AI核心技术研究和模型训练体系领先性得到进一步验证;星火大模型商业化落地速度也进一步加快。2024年10月,科大讯飞、华为、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正式启动,带来新模型新算法的持续适配和智算集群规模的再次跃迁。
2024年公司业绩下滑,我们对应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为279.0/328.6/382.5亿元;归母净利为9.1/12.4/14.3亿元;EPS分别为0.39/0.54/0.62元;PE分别为119.2/87.4/76.0倍。科大讯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坚持核心技术底座自主可控,有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获得领先优势。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①分业务来看:工业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现营收67.50亿元,yoy+2.30%,占比88.91%,主要是主力产品市场开拓见效,细分市场业绩有所增长;复合材料实现营收6.40亿元,yoy+9.26%,占比8.43%,主要是由于贵金属业务收入规模增长所致;电子器件实现营收1.48亿元,yoy-5.65%,占比1.94%,主要是受宝石元器件出口收入减少影响;进出口业务实现营收0.15亿元,yoy-51.30%,占比0.20%,主要系出口订单受国际形势影响出现明显下滑所致;其他业务0.40亿元,yoy-0.96%,占比1.37%。
2025Q1,公司营业收入为14.48亿元,同比-7.63%,环比-26.50%;归母净利润为1.14亿元,同比-23.46%,环比-48.3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91亿元,同比-26.16%,环比-44.18%。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主要系公司联营企业(横河川仪)下游有效需求不足、竞争加剧,利润大幅下降,致使公司投资收益减少。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5.92亿元,yoy+2.44%;归母净利润7.76亿元,yoy+4.60%。利润增速跑赢收入增速,主要是由于公司期间费用率降低1.59pct至23.93%。其中,销售费用率11.99%,同比-1.11pct,主要系公司加强了销售费用预算控制所致;管理费用率5.26%,同比-0.35pct;研发费用率7.05%,同比-0.03pct,基本保持稳定;财务费用率-0.37%,同比-0.12pct,主要系降低贷款额度减少利息支出,同时暂时闲置资金利息收入增加所致。随着公司继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施行降本增效策略,公司费用率或仍有进一步压降空间。
2024年,工业自动化仪表下业景气度整体较为平淡,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受需求疲软叠加新增产能持续压低化工行业利润空间的双重影响,行业资本开支出现小幅下降。2024年“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资本开支合计5652.16亿元,yoy-1.68%(其中更具流程自动化行业代表性的中国石化2024年资本开支1392亿元,yoy-18.83%)。川仪股份仍然实现了营收盈利双增长,体现了公司较强的业绩韧性。2025年,公司下游硅材料、锂电、核电和氢能源等新兴行业或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煤化工板块有望陆续贡献业绩增量,川仪股份业绩水平有望继续彰显韧性。公司年报经营计划预计2025年实现营收80亿元,较2024年营收增加5.37%。
工业仪器仪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支撑,其国产化势在必行。以史为鉴,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美、日对俄出口工业自动化装置货值锐减,2024年仅为23.22万美元,较2021年锐减99.70%,不断为我国加速推进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自主可控水平敲响警钟。目前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为国内工业自动化仪表自主可控加速带来有利窗口期。
2025年1月15日,川仪股份发布《关于控股股东签署暨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直接控股股东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川仪股份19.25%股份转让给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新设全资企业,转让价格为24.206元/股,并在12个月内进一步转让不低于10%的股份,连同本次交易不超过30%。①全部转让完成后,川仪股份将成为国机集团下属企业,有望在央企平台上发挥资质和渠道优势,进一步拓展客户范围;②国机集团深耕制造业领域,下属各级子公司(如专门从事仪器仪表相关研究的重庆材料研究院)将与川仪股份形成集团内协同,深化在技术研发、课题攻关等方向的合作,加快仪器仪表领域国产替代进程;③凭借国机集团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和较高的自主决策权,未来川仪股份业务决策链条有望缩短、决策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有望提升。
投资评级:公司兼具低估值+确定性属性,国产替代空间大,自主可控逻辑强,属于稀缺性品种。考虑到公司未来有较大成长空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流程自动化行业资本开支;智能仪器仪表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03.0亿元,归母净利润12.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9.7%和36.1%,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8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0.66亿元。25Q1,营收24.8亿元,归母净利润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和1.9%。
2024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分别同比下降9.7%和36.1%,全年业绩低于预期,主要是受2024年国内医疗设备招采节奏影响。2024年,公司国内营收76.6亿元,同比下降19.4%,国内营收放缓明显;而境外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营收22.2亿元,同比大增33.8%,境外营收占比提升到22.0%。受“两新”政策和财政贴息补贴等各项政策落地推动,从2024年11月以来,国内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持续改善,25Q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双升,分别同比增5.4%和1.9%,我们认为公司营收已经在24Q3季度触底,并逐渐走出季度低谷。2024年公司毛利率保持基本稳定,整体毛利率48.54%(2023年毛利率为48.48%)。
分业务线年,公司影像设备制造分部营收84.4亿元,同比下降14.9%,毛利率基本稳定在47.1%左右,主要是各影像设备销量下滑影响,其中CT和XR分别下滑22.3%和20.6%,MR、MI和RT影像设备销量个位数增长,但各产品平均售价基本稳定。维保及技术服务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6.8%,毛利率提升到63.4%(2023年为61.7%),维保服务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到13.2%(2023年为9.4%);维保服务高毛利率,且营收增长较为稳定,国际医疗设备巨头维保服务总营收占比30%-40%,我们认为随着设备保有量提升,公司维保及技术服务收入和营收占比将稳步提升。软件和其他收入分别为0.84亿元和4.16亿元,分别同比增-51.7%和73.3%,毛利率分别为59.3%和28.1%。
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快速增长,营收占比提升到22.0%的历史新高,加力国际化业务拓展。公司产品已覆盖超85个国家和地区的14800多家医疗及科研机构,其中49款产品通过FDA510(k)注册许可,46款产品通过CEMDR/MDD认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北美市场,公司全线影像设备已覆盖美国超过70%的州级行政区,PET/CT累计装机超100台。在欧洲市场,联影医疗完成英、法、德、意、西五大西欧经济体商业化布局;亚太地区作为联影医疗海外市场的核心增长引擎,也持续释放潜力,设备销售取得高端市场突破与新兴区域渗透的双重战略成果。维保技术服务方面,目前全球服务网络可覆盖超85个国家/地区的200多个城市,同步构建“7大区域备件枢纽+32个国家库”的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了设备销售与服务创收的协同增长格局。
当前市值1064.3亿元(截至2025年4月29日收盘数据),对应PE(2025E)为52.0倍,公司作为国内影像设备龙头企业,国内医疗设备招采节奏恢复,境外收入正快速提升,我们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医疗设备招采不及预期;海外地缘政治影响出口风险;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系统风险。
2024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业绩近预告中值符合市场预期,盈利已迎向上拐点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5%,归母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船舶造修和海工实现营收754亿元,同比增长7%,剔除子公司外高桥收回四座海工平台因素的影响后,同比增长17%。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4%,归母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181%,利润均位于预告中值偏上,符合市场预期。2024年公司全年新接民船订单1272万DWT/1039亿元,同比增长约38%/43%,且手持订单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船、油轮、VLEC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居全球前列,支持后续业绩成长。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9.9%,同比提升0.4pct,其中船舶造修和海工毛利率9.6%,同比提升0.3pct,剔除子公司外高桥收回四座海工平台因素影响后,毛利率同比提升3.6pct。2025年Q1公司销售毛利率12.8%,同比提升6.2pct,受益于船舶行业景气上行,船价上涨与汇率、钢材价格剪刀差,在手订单结构优化,毛利率迎向上拐点。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6.6%,同比下降0.1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1%/3.9%/4.6%/-2.0%,同比分别变动0.0/-0.2/+0.4/-0.3pct,费控能力基本维持稳定。
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结果,本次方案较草案制裁强度有所减弱,调查结果初步落地,船东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造船市场情绪面、订单面有望修复。中期来看,造船业周期高点已过但远未结束,供给刚性支撑船价,需求侧前期透支量消化、散货船发力,船厂仍将持续受益。同时,2025年1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方案获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重组预案获双方董事会审议通过,后续南北船合并推进、减少同业竞争、发挥协同背景下,中国船舶综合竞争力仍将持续增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下调公司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74/99亿元(原值为79/108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24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18/13/11x,考虑到公司在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报及2025Q1季报点评:优质剧集拉动会员数和付费,会员收入首破50亿元大关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Q1季报。2024年收入140.8亿元,yoy-3.8%。毛利率29.0%,营业利润17.4亿元,yoy-4.2%。归母净利润13.6亿元,yoy-61.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变化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冲回影响。2023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净利润16.3亿元,2024年净冲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净利润4.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6.5亿元,yoy-3.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3亿元,yoy-102.3%,主要系加大头部内容储备。2025Q1收入29.0亿元,yoy-12.8%,收入下降主要是传统电视购物业务板块收缩。归母净利润3.8亿元,yoy-19.8%,下降主要系公司加大了对头部剧集、微短剧、动漫游戏等生态布局及技术应用的投入。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0亿元,yoy-35.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7亿元,yoy-225.0%,主要系营业收入下降、回款减少、支付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增加。
会员收入快速增长,广告业务略有波动,运营商业务短期承压。2024年互联网视频业务收入为101.8亿元,yoy-4.1%。毛利率35.3%,yoy-6.0pct。其中:①会员收入51.5亿元,yoy+19.3%;增长主要得益于《歌手2024》、《小巷人家》等爆款剧综带来的用户增长,以及会员权益体系升级、互动产品创新提升了用户付费意愿和ARPPU值。截至24年末的会员数达7331万人(23年末为6653万人)。②广告收入34.4亿元,略有波动。虽然行业整体有所回暖,但品牌广告恢复滞后。公司通过融合生态优势和营销创新,基本稳住了广告业务基本盘,但未能完全抵消市场压力。③运营商业务收入15.9亿元,短期下滑。主要受电视行业治理整顿影响,围绕“计费包”、“单点付费”等服务的优化导致增值业务收入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
新媒体互娱业务稳定增长,内容电商受快乐购业务收缩的负面影响。新媒体互动娱乐内容制作与运营业务收入12.6亿元,yoy+9.8%;毛利率25.7%,yoy+0.2pct。强化了艺人梯队建设,拓展了音乐版权合作,并布局线下IP巡演、研学、亲子乐园等,丰富了产业链路和变现方式。内容电商收入26.0亿元,yoy-7.9%;毛利率6.1%,yoy+1.1pct。24年GMV达到161亿元,保持快速扩张。GMV增长而板块收入下降主要系快乐购调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公司的快乐购业务调整和广告大盘外部压力的影响,我们将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从20/22亿元下调至18/21亿元,并预计2027年为2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23/20/18倍,我们看好公司的优质剧集内容对会员收入的拉动效应,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内容上线不及预期风险,流媒体竞争加剧风险,广告大盘复苏不及预期风险。
2024年报及2025Q1季报点评:25年开局良好,归母净利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Q1季报。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至91.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9%至8.1亿元。归母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特别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较大。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6%至9.4亿元,显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稳健增长。2025Q1开局良好,收入同比微增1.2%至21.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0.3%至3.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1.5%至3.1亿元。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4pct、销售费用率同比-1pct、管理费用率同比-1pct以及所得税费用同比下降87%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分业务来看:教材教辅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一般图书相对承压。①2024年教材教辅收入同比增长1.9%至84.6亿元,毛利率同比增长0.2pct至25.8%。其中:统购外购教材收入同比增长7%至3.8亿元;发行教材教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至56.1亿元;出版自编教材教辅和出版租赁教材教辅业务收入均持平23年,分别为14.8亿元、9.9亿元。自主研发的16科96册教材列入国家课程目录,粤版教材新增9个地区学科选用,人教版教材新增20个科次。粤版教辅发行码洋持续增长,并在省外多地选用取得新突破。②一般图书收入同比下降8.0%至15.0亿元,毛利率同比增加2.5pct至12.3%。其中:一般图书出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至5.3亿元;毛利率同比增加7pct至13%。一般图书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至12.9亿元,主要受大盘影响,2024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同比下降1.5%至1129亿元,大盘略有萎缩。
AI及数字教育业务进展顺利:2024年公司率先将“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上搭载的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纳入了免费教学用书目录,建立了数字教材常态化供应机制。广东因此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数字教材定价的省份。公司计划在2025年继续提升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的运营能力。2024年“粤高中”和“语言乐学”学习卡的发行量突破了1232万张,同比增长超过59%。
分红金额稳定增长,积极回馈股东:根据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拟按照2024年末总股本8.96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5.50元(含税)。共计拟派发现金股利4.9亿元(含税),占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60.9%。分红金额较2023年提升3%。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2025年开局良好,毛利率提升且费用控制较好,我们将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8.9/9.6亿元上调至10.3/10.7亿元,并预计2027年为11.1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14/14/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一般图书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传统基建需求低迷致业绩承压,看好水利/矿山/后市场增量
铁路和公路市场需求低迷,公司筛选优质订单致销售订单总体下滑。公司发布2024年报&2025一季报,2024和25Q1分别实现营收7.99/1.73亿元,同比-16.26%/-10.77%;归母净利润1.05/0.33亿元,同比-36.07%/-10.08%;扣非归母净利润1.04/0.30亿元,同比-33.73%/-18.20%。公司业绩同比下降主要系2024年铁路和公路市场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新开工项目减少,存量项目施工进度阶段性延缓,设备需求量降低,而公司在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优先选择付款条件优、回款风险低的优质订单,因此销售量总体有所下滑。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同比-3.99pct至32.85%,销售净利率同比-4.06pct至13.10%,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88%/3.53%/-0.35%/5.42%,同比-0.07/+0.80/-0.04/-0.49pct。
加快开拓水利水电/矿山开采市场、后市场等增量市场,对应分业务营收同比高速增长。1)按产品分类:主机/后市场分别实现营收7.12/0.58亿元,同比-20.61%/+102.60%,占比89.13%/7.21%,毛利率31.09%/42.67%。后市场产品增长主要系公司持续完善后市场服务生态布局,重点拓展中期维修保养、设备大修等增值服务,打造五新服务APP,全方位赋能客户价值提升2)按领域分类: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矿山开采市场分别实现营收4.54/2.40/0.50/0.47亿元,同比增速-20.32%/-25.75%/+96.06%/+78.36%,占比分别为56.84%/30.05%/6.30%/5.93%。其中,在水利水电市场,公司重点跟进抽水蓄能电站、西南水电站等重特大项目;在矿山开采领域,公司重点锚定中小矿山及小断面巷道施工场景,坚持从客户需求出发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亦实现相关领域收入高速增长。
工程机械出海趋势确定,水电水利/矿山开采/后市场等增量业务成长可期。1)优化业务布局:公司聚焦为“隧道施工与矿山开采”,在持续巩固铁路/公路等传统基建领域领先优势基础上,加快开拓水利水电、矿山开采、海外市场、后市场等增量市场,矿山开采产品已应用于刘家山磷矿、白山堂铜矿、阿舍勒铜矿、潼关黄金潼鑫金矿、焦家金矿等项目,水电水利产品已应用于西藏吉塘抽水蓄能电站、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等抽水蓄能项目。2)加快海外市场突破:公司积极抢抓工程机械出海趋势,持续深耕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地区,积极开拓非洲、南美新版图,开发本土销售渠道。2024年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长沙优力洛克作为专业化国际业务运营平台,为海外市场开拓打造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铁路和公路下游需求放缓,下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21(原值1.62)/1.44(原值1.93)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70亿元,对应动态PE为23.82/20.03/17.01x,考虑公司具有长期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发布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5亿元,同比微降0.47%;实现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4.7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28.27%。
新能源汽车齿轮带动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2025Q1实现12.48%的同比增长,新能源汽车齿轮业务是其核心增长引擎。这得益于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深度绑定全球领先的电动车企,订单有保障。海外拓展是未来重要看点,公司匈牙利工厂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将承接欧洲客户订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公司凭借国内积累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在海外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5Q1公司毛利率约为26.8%,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2个百分点。毛利率提升主要受益于:1)主营业务规模效应显现;2)高毛利产品(如新能源车齿轮,尤其是混动、同轴减速器齿轮)占比提升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3)公司持续推进的降本提效措施取得成效。费用方面,公司期间费用管控良好。销售费用率1.00%(同比-0.17pct),管理费用率3.76%(同比-0.11pct),财务费用率0.44%(同比-0.03pct),研发费用达1.12亿元,同比增长12.0%,研发费用率提升至5.44%。净利率14%、同比+3pct。
从RV到谐波,公司有望成为国内精密减速器绝对龙头,开辟增长新曲线。环动科技聚焦机器人减速机,有望成为国内精密减速器绝对龙头,2024年11月25日,环动科技科创板上市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未来分拆上市后双环母公司仍然控股并表,有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29.23亿元,同比下降-0.05%;归母净利润14.25亿元,同比增长31.15%;归母扣非净利润16.23亿元,同比增长18.23%。2025Q1实现营收7.24亿元,同比增长3.94%;归母净利润3.48亿元,同比下降-1.29%;归母扣非净利润3.62亿元,同比下降-10.45%。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主要系:1)老游戏长线运营:征途IP系列游戏稳健运营,持续贡献流水基本盘;休闲竞技游戏《球球大作战》流水实现显著增长。2)小游戏持续发力:《王者征途》小程序版引入新增用户超2500万,全年贡献流水6亿元。3)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84亿元。2025年1月《原始征途》小程序版开启买量投放,贡献可观的增量流水,驱动2025Q1营收环比增长2.75%,以及游戏递延收入增加使得合同负债增加1.28亿元。收入递延而买量成本当期确认,使得归母净利润环比下降-1.76%。我们认为,后续随着游戏道具等递延收入陆续确认,公司业绩有望逐步释放。
目前公司多款自研游戏正稳步推进,其中,多人组队游戏《超自然行动组》已于今年年初开启不删档付费测试,计划今年正式上线推广,中国历史题材SLG游戏《五千年》及休闲竞技类策略对抗游戏《口袋斗蛐蛐》均已取得版号。此外,公司“游戏+AI”生态不断发展。1)模型:公司实现了大语言模型、语音模型、视频生成模型的多模态全矩阵布局。2)玩法创新:推理派对手游《太空杀》“内鬼挑战”玩法依次接入DeepSeek和腾讯混元大模型,借助模型的强逻辑推理特性强化AI玩家的能力,优化玩家间的推理互动体验。《征途》系列游戏打造陪伴型智能NPC“小师妹”,通过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提供更智能、人性化的交互体验。3)合作与投资:公司与阿里云深化AI合作,并参与投资AI图像生成平台LiblibAI。
2024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4元,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2.65亿元。包括半年度现金分红,公司2024年现金分红合计预计为5.3亿元,现金分红比例为37.16%。同时,2024年公司累计回购股份约1017万股,回购总金额1亿元。综上,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及回购金额合计预计为6.3亿元,占全年归母净利润的44.18%。
公司征途IP系列及休闲竞技游戏稳健运营,小游戏贡献可观的流水增量。未来游戏递延收入陆续确认,有望推动公司业绩逐步释放。因此,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3.8/37.2/39.5亿元,对应增速15.5%/10.1%/6.1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17.8/19.4亿元,对应增速11.7%/11.8%/9.07%。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政策监管趋紧的风险,游戏行业增速放缓的风险,游戏流水、上线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国太保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长航转型”持续见效,产险COR边际改善
事件:中国太保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40.89亿元,同比+24.7%;实现归母营运利润344.25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2.5%;实现归母净利润449.60亿元,同比+63.9%。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37.17亿元,同比-1.8%;实现归母净利润96.27亿元,同比-18.1%。
寿险“长航”转型纵深推进,持续夯实价值基础。2024年,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2610.80亿元,同比+3.3%;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408.76亿元,同比+12.0%,占比同比+7.3pct。25Q1,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184.22亿元,同比+11.8%;其中分红险新保规模保费占比18.2%,同比+16.1pct。人力队伍逐步企稳,25Q1末保险营销员18.8万人,同比+1.1%、较上年末持平;核心队伍产能稳定,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8.3万元。新业务价值稳健增长,2024年NBV、NBVM分别为132.58亿元、16.8%,可比口径下同比+57.7%、+8.6pct;2025年一季度NBV为57.78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39.0%。
财险稳健发展,一季度COR改善。2024年,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12.43亿元,同比+6.8%;其中车险、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073.02、939.41亿元,同比+3.7%、+10.7%。2024年,COR为98.6%,同比+0.9pct,其中综合赔付率同比+1.7pct至70.8%,主要受年内自然灾害多发影响。25Q1,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1.08亿元,同比+1.0%;COR为97.4%,同比-0.6pct。
坚持哑铃型配置策略,投资收益表现良好。2024年末,公司投资资产为2.73万亿元,同比+21.5%;债券投资占比同比+8.4pct至60.1%,固收资产久期同比+2.0年至11.4年;股票+权益基金占比同比+0.5pct至11.2%。2024年,公司净、总、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8%、5.6%、6.0%,同比-0.2pct、+3.0pct、+3.3pct。25Q1末,公司投资资产为2.81万亿元,较上年末+2.8%。25Q1,公司净、总投资收益率(未年化)为0.8%、1.0%,同比持平、-0.3pct。
盈利预测:公司寿险持续推进长航二期“北极星计划”落地,价值转型有望持续见效;产险发展稳健,调结构、优成本下高质量发展可期。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132.21、4417.06、4744.1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69.24、515.21、580.13亿元,每股净资产为34.04、37.80、42.03元,对应4月28日收盘价的PB估值为0.90、0.81、0.72倍。维持“买入”评级。
25Q1营收54亿,同增12%,归母7.6亿,同减3%,扣非后归母7.5亿,同减3%。
公司通过战略性拓展新客户及深化新兴运动品牌客户合作,2025Q1新客户订单量同比显著增长。为匹配快速增长产能需求,公司加速了新工厂的建设和投产节奏(继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投产2家成品鞋工厂之后,2025年第一季度2家成品鞋工厂已经投产)。
鉴于新工厂投产初期存在新员工技能培训周期(2025年3月末员工人数约18.4万人,较2024年3月末增加约17%,其中最近半年集团员工人数增加约1.4万人),新工厂仍处于效率爬坡阶段,对公司整体毛利率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将通过优化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管理系统部署等措施助力新工厂的运营效率提升。
公司客户相对多元,大多数客户都是上市公司。从各客户披露的业绩指引来看,多数客户业绩保持成长。对于营收增速较高的客户,公司来自该客户的订单也是快速成长;有的客户虽然暂时营收增速一般甚至下滑,公司在这些客户的供应链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订单份额得以保障;此外,公司持续拓展新客户,新增的客户以及新客户合作的深入,都是公司业绩稳健成长的重要保障。
公司的量产工厂主要在越南,未来印尼的产能也会逐步增加,公司产品销售是按照客户的指令从越南、印尼出口到全球市场,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及亚太地区等。在运动鞋制造行业中,运动鞋进口关税由客户承担,关税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客户决策供应链产能区域的分布,制造商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调整产能的布局。
基于25Q1业绩表现,短期新厂爬坡或拖累盈利表现,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40亿、47亿以及55亿(前值为44亿、52亿以及60亿);EPS分别为3.41/3.99/4.68元,对应PE为20/17/14x。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1.96亿元,同比下降9.04%;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216.20%,主要系资产、信用减值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3.80亿元,同比下降228.96%。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29.38亿元,同比下降5.71%;归母净利润-4.88亿元,同比下降118.49%;扣非归母净利润-5.14亿元,同比下降174.33%。
4月29日,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65亿元,同比下降20.45%;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下降190.66%;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同比下降211.77%。
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端同比下降,增速承压。(1)诊断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5.20亿元,同比下降12.86%,其中ICL收入41.73亿元,同比下降11.55%,主要系DRGS等控费政策致使检验需求降低的影响。但该业务高质量发展趋势显现,三级医院收入占比提升至42.82%;特检业务收入实现18.22亿元,收入占比提升至40.31%,其中病原感染收入增长57%,血液肿瘤收入增长51%,神经免疫收入增长38%。(2)诊断产品业务实现收入81.34亿元,同比下降6.36%。其中渠道产品77.87亿元,同比下降5.99%,主要系集采和业务战略重构影响;自产产品3.47亿元,同比下降13.84%。
公司长期战略是成为一家“科技驱动+数据驱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司,AI为ICL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2024年公司成果斐然。公司旗下人工智能公司医策科技主导完成了国内首个病理AI领域的行业数据标准,用病理AI软件辅助医生判读诊断报告达300多万份。此外,公司携手华为云发布了“迪安医检大模型”,共同点亮健康管理灯塔。“迪安智检”客户服务终端,目前已服务8,000余家医疗机构、40,000多名医务人员。2024年底,公司在杭州数据交易所上市两款数据要素产品,表明在数据产品的安全、合规方面通过了审核和认可。
2024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同比降低3.28pct至28.01%,主要系诊断服务受行业影响致使毛利率调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9.98%、7.04%、2.51%、1.62%,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0.34pct、-0.02pct、-0.72pct、-0.03pct。综合影响下,公司整体净利率同比降低5.73pct至-1.39%。
风险提示:应收账款的回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检验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降价的风险。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16.77%;归母净利润6.15亿元,同比增长80.75%,主要系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大幅增长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4.30亿元,同比增长44.85%。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13.95%;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45.94%;扣非归母净利润1.20亿元,同比增长63.92%。
同日,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85亿元,同比增长75.76%;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24.90%;扣非归母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1150.17%。
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收入为8.89亿元,同比增长80.07%,主要系在新一轮集采下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公司基础(长效)胰岛素产品销售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80.97%;公司餐时(速效)和预混胰岛素产品销售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80.86%。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销量与价格增长效应协同显现,为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销量、价格影响分别为2.38亿元、1.48亿元,依次贡献增速49.87%、31.06%。
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达5.28亿元(同比增长23.89%),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收入0.95亿元(同比增长45.21%),海外业务持续拓展。在新兴市场,公司持续巩固与当地头部制药企业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新客户,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加速国际团队建设,实施精准的市场投资、本土分销策略。在欧美市场,公司与山德士的合作仍在持续稳步的推进。截至2024年末,公司胰岛素产品已收到FDA的初步反馈,将根据FDA意见尽快完成整改。此外,公司通过了EMA上市批准前GMP检查,这也是国产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液首次通过EMA的GMP检查,标志着公司的生产设施符合欧盟GMP法规的要求,已具备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及预填充注射笔的欧盟商业化生产条件。
风险提示:胰岛素海外注册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的风险,新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43亿元,同比下降5.90%,主要受医用内窥镜业务产品结构变化和客户订单周期影响;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下降7.11%;扣非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下降5.26%。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31.59%;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长37.92%;扣非归母净利润0.40亿元,同比增长57.44%。
同日,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4.86%,业务持续恢复;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增长21.45%;扣非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26.89%。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为医用内窥镜器械和光学产品两类业务,实现收入4.41亿元。医用内窥镜器械业务收入3.45亿元(同比下降7.04%),主要系客户订单周期及产品结构变化影响,随着美国客户新一代内窥镜系统上市后平稳上量,叠加2.9mm膀胱镜、3mm小儿腹腔镜等镜体将陆续量产,2025年业务有望恢复增长。此外,光学业务收入0.95亿元,同比下降1.80%。
公司的美国子公司顺利通过三方体系认证和客户二方认证,实现了对美国订单的顺利承接;泰国子公司建立了内窥镜和光源模组生产能力,实现公司绝大多数对美销售产品的生产,通过美国子公司、泰国子公司以及国内工厂的内部调节和生产协同,可以应对中美贸易政策的变化。
此外,公司与美国客户开展了下一代系统的协助研发。在下一代系统中,将会引入公司的专利技术,合作产品也从普外科产品扩展到运动医学、妇科、泌尿、关节以及头颈外科等科室,大大拓展了双方产品合作范围。
风险提示:客户订单周期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的风险,新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收入19.91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3.26%。
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3.50%;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11.88%。
业绩保持稳健增长。24年公司毛利率为49.37%,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了0.17pct;净利率为10.07%,同比增加了0.08pct。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不断增加,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为70.92%,相对于2022年增加了8.44pct。25年一季度,公司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
发布Ralvie AI智能体。Ralvie AI是一款新一代AI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对工作数据的深度分析,Ralvie AI帮助企业优化时间记账,挖掘每一分每一秒的价值,全面提升员工绩效。Ralvie AI的核心功能包括自动工作记录分组、个性化摘要生成,以及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员工行为持续优化操作效率。
深耕多模态BioCV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依托依自主研发的BioCV以及熵基云物联网平台Minerva IoT,公司推出ZKDIGIMAX Level3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货架监管、商品推荐、客流分析及无人店支持。为智慧空间场景、智慧办公场景、智能居家场景提供免部署的SaaS应用产品。
投资建议:公司基于深耕BioCV技术,推进各项AI应用。预计2025-2027年公司的EPS分别为1.09/1.25/1.41元,维持买入评级。